【人物名片】
潘纯
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
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
潘纯
“咬牙扛住,扛住就能胜利!”这是潘纯常对自己说的话,而这句话在武汉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得到了最好印证。武汉整体疫情状况得到改善,根据国家卫健委统一要求,一支20人的专家团队将继续留守武汉。潘纯与邱海波教授、郑瑞强教授等专家组成一支5人团队,定点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进行指导。
记者:武汉整体疫情状况得到改善,根据国家卫健委统一要求,一支20人的专家团队将继续留守武汉。目前您所在团队的主要工作是什么?
潘纯:我和邱海波教授、郑瑞强教授等专家组成一支5人团队,定点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进行指导。
我们眼下的主要工作是尽可能挽救更多的重症、危重症患者。我们救治的大部分新冠肺炎病人基本已处于康复期,但对很多本身就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,新冠肺炎所遗留或引发的一些疾病可能还比较严重,因此,如何处理这些后续问题,让病人能够生存下去,也成为我们现阶段的工作重点。
记者:为什么要让专家团队继续坚守武汉?专家团队的留守对于危重症病人救治来说,起到什么关键作用?
潘纯:目前,武汉危重型病人全部集中到四家医院:湖北省人民医院、武汉协和医院西院,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。由于这些病人大多数年龄偏大,并发症较多,且病程较长。如何对这类病人进行后期治疗,无疑给这四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增加了压力。专家团队的留守将给予武汉当地医院强有力的技术支撑,同时也给病患的筛查管理提供规范指导。
记者:在武汉一线坚守近三个月,您是否可以分享一下您记忆中最难的时刻?
潘纯:还记得1月26日驰援武汉时的场景,疫情肆虐,各地专家纷纷前往武汉支援。那时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病床基本上“不得空”,我所在的南五病区一天中最多收治了近30个病人,10多个有创机械通气,10个无创通气,3台ECMO同时运作。
那时候压力真的很大。按照重症医学的管理规范,30个重症患者应该至少有90个护士来轮流照看,但由于医护人员的人手严重不够,我们当时只有10多个医生和50名护士。由于物资短缺,我们所有的医生每天只能分到8个口罩,这对需要往返各个医院重症病区巡查的我们来说,是极为紧张的。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,团队成员一次次调整物资分配和病患救治方案,就是为了保证病人治疗和医护人员“零感染”。
记者:“单骑”赴武汉,克服重重困难坚守重症监护病房,是什么让您“甘之如饴”?
潘纯:作为一名医生,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接手的病人能够转危为安,平安出院,他们的笑容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。记得3月初,金银潭医院南五层出现了空床。那时虽然病人病情依然很重,但出现“床等人”现象,说明前期疫情防控起到了效果,“上游”管控得力,新发病例减少、病例转重率降低。这是从ICU病房观察疫情变化的拐点,南五交给其他医疗队时,病区内病患仅剩10多个人。
4月5日,我们迎来了金银潭医院第一例撤除ECMO康复出院的患者。使用国际最顶尖的治疗手段之一的ECMO进行治疗,对医生和病人来说都面临巨大挑战。在治疗的78个日夜里,这个患者经历了急性肾功能衰竭、消化道出血和血流感染等多种并发症,这不光是对医生医术的考验,同时也是对团队协作度的考验。对我们这样一个临时组建的、非整建制团队来说,能够将他成功治愈出院,是非常难得的。很高兴最终我们做到了,只要病人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,我们都不会轻言放弃。
记者:面对接下来一段时间的继续坚守,您有什么想对自己和团队说的话吗?
潘纯:“咬牙扛住,扛住就能胜利!”这是我经常说的一句话,而这句话在武汉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也得到了最好印证。
目前,我们团队负责的武汉协和医院西院ICU病房中还有5个ECMO患者。相信在我们团队的坚持努力下,我们很快就能迎来胜利曙光。